当前位置: 首页 > 校本教研 > 强师工程||穿越时空,对话生死——从《屈原列传》看司马迁与屈原的生死抉择

强师工程||穿越时空,对话生死——从《屈原列传》看司马迁与屈原的生死抉择

2023年10月20日 16:33:44 访问量:6837

强师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强则教育强——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我校“强校复兴”发展方略在此指引下大力推行一中特色教研,大力推进强师工程。



穿越时空,对话生死

——从《屈原列传》看司马迁与屈原的生死抉择


莎士比亚认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一颗高贵的灵魂面对人世暴虐的毒箭时,生存还是毁灭,这确乎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近日,一场关于司马迁与屈原跨越百年的生死对话在高二(9)班情景再现,语文组王玉萍老师执教《屈原列传》,带领学生共同探讨生死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王玉萍老师引导学生回归历史现场,在时间、事件、屈原的遭遇三条线索指引下,学生对屈原的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教材中提及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家国情怀等概念对学生而言,往往只有概念上的了解,缺乏深入体会,王老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读懂屈原”。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切入点,讲解“同姓”文化、“左徒”之责,让学生感知屈原的卓越才能,明白“王甚任之”的缘由,并总结出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让学生的探讨有法可依,有理有据。

 


王老师截取《离骚》《橘颂》《天问》等文本片段,剖析屈原形象,学生踊跃发言,并以《典籍里的中国》片段视频加深学生对屈原毅然赴死这一选择的理解,层层深入,让屈原形象直击学生内心。

 

借助《屈原列传》文末文字,王老师巧妙联接屈原与司马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番精神的对话,体会文中司马迁“为屈原鸣不平,潸然垂涕;责其何不游诸侯、展才华,何必自沉汨罗”的情感。通过拓展阅读《报任安书》部分文字,使学生发现司马迁与屈原生平经历相似之处,明白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展开对这场跨越百年的生死选择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屈原毅然赴死、司马迁忍辱而生的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听课教师认为,本堂课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主动建立个人与文本的联接,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勇于表达自我的观点看法,在思考中逐步形成正确认识,提升素养。

图文 |  语文组

编辑 | 学校融媒体中心

一审一校 | 秦燕

二审二校 | 曹军

三审三校 | 蔡军

监制 | 雷飞颖


编辑:云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黔ICP备19002327号-1
联系地址:贵州省黔西县城关镇河滨路13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