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史学习中凝聚奋进的力量
——黔西一中开设“传承”校史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蕴含着过去、指导着现在、引领着未来。如果说对百年党史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人民至上,矢志践行初心使命是为政之要,对百年团史的学习,让我们懂得青年之责任在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话,对百年校史的学习,则可以让3000余名一中学子,在传承中凝聚起不断奋进的力量。
3月14日,随着学生欣悦话剧社执教的第一堂课《筚路蓝缕话艰辛》开讲,我校“传承——国旗下的校史课”正式启动。
回顾我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既是一部师生艰苦拼搏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教育救国,与时俱进”的爱国史。在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烽火连天的乱世岁月,从东南大学毕业的熊绍儒先生东奔西走,置多方阻挠于不顾,想尽一切办法说服当时的黔西县政府开办黔西县立初级中学(现黔西一中前身),自此,黔西本土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学,可以“就地培养人才,顺应历史潮流”。欣悦话剧社的同学们将这一段历史搬上舞台,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场下一阵阵的掌声。
“梅花开罢海棠香,桃李春风华满堂。印社狮山,拥书万卷。群英翠拔,矞矞皇皇。从来匹夫天下共兴亡!况值国家多难,正好兴邦。积储栋梁。”
一首《梅花开罢海棠香》校歌,唱出了全体一中人的心声,那就是读书人应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实现人生崇高价值目标。
副校长蔡军在总结中,给予这堂课很高的评价。在史料不全的情况下,同学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以高度的责任心进行二度创作,以精湛的表演才华,真实还原了黔西一中的创建过程,难能可贵。校史是学校办学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体现学校创建、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凝聚着学校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把校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堂,是对其潜在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深入挖掘,使其在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校史,从中凝聚起不断奋进的力量。
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 | 李丽萍
编辑 | 融媒体中心
审核 | 蔡军
监制 | 雷飞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