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语文教师如何说“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同学们,大家能不能快速找出以上两句诗歌中所提及的意象?”
“两位诗人为何选用‘落木’与‘落红’?”
……
这是语文组熊健老师组内研讨公开课的课堂导入实录。
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典型代表,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既考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也对执教教师能否准确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进行教学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堂在高一(18)班进行的《说“木叶”》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愉悦,趣味横生,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教学中,熊老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读懂古人推敲文字的真实目的,读懂炼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整堂课围绕课眼“木叶”展开较为紧凑、酣畅的讨论。为什么古人写诗爱用“木叶”“落木”,而非“树叶”“落叶”,四个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用前两个词效果更好等一系列问题,在熊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形态、色彩、触觉感受木叶与树叶不同的暗示功能,散漫的知识点在讨论中产生了有机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精彩课堂上的思维之势,何尝不是如此。一场精彩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思维磁场的强烈碰撞,无论是流动,还是驻足,均能为彼此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从而蓄积强大的课堂势能,爆发出更有生命力的思维火花!
监制 | 雷飞颖
审核 | 蔡军
图文 | 语文组
编辑 | 学校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