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同台竞技,“玩”的就是心跳
到底是“姜还是老的辣”,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日前,黔西一中历史组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武国宏和云杰两位老师“师徒同台竞技”,围绕“用核心问题驱动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教学理念和践行课堂教学“三标准、四关注”教学模式,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题,“玩”了一把心跳的感觉。
徒弟云杰的课堂
从宏观上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根据课标要求,把内容整合成四部分:探索的良好开端(1956年开始到1957年上半年);探索中的曲折发展(1957年—1960年);国民经济调整与“左”倾错误继续发展 (1961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同时设置了精准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对教材、课标、命题等宏观把握到位,专业功底深厚,驾轻就熟。云老师用多种材料和幽默轻松的语言,创造特定历史情境,通过问题引导使知识点和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有温度、有难度、有深度地得以落地。
师傅武国宏的课堂
把教材内容加以理顺,分为两个教学环节:一、保“球籍”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1966年);二、不“变色”的探索——“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然后聚焦关键问题:为了保“球籍”和巩固社会主义,中国是怎样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武老师的课堂从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的角度,以任务驱动教学。根据课标及教材重难点,分成几个学习任务,运用相对应的历史素材一个个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既贯彻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唯物史观,又用简洁、明确的大量材料,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等学习能力,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有效突破了关键点和重难点。
高手过招,各有千秋
围绕两节课,历史组老师了进行交流总结。大家认为有诸多地方可供借鉴:如对课标的把握、对教材的取舍和整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操作流程的设计、注重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等,尤其是两位老师课堂切入角度精准、积极训练学生的概括与总结能力,值得大家学习。讨论中,大家还就如何在有限课时里处理容量大的新教材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对两位执教者如何落实主题引领、任务驱动、情境创设和评价反馈等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如此看来,第一回合的较量并未分出胜负。我们期待更多的这种“较量”,对于发挥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力量,有效提升教学能力,有百利而无一害。
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 | 历史组
编辑 | 融媒体中心
审核 | 蔡军
监制 | 雷飞颖